读书有感

闲暇之余,拿起孩子的课外书随手翻翻,却不料被它吸引,有了想要细细一读的想法。《给孩子们的历史地理》其实只是一本科普书,但是用地理的视角去了解历史,能把历史和地理以如此形式结合起来,与我而言颇为新颖。

读它的兴趣还源于自己的喜好衍生的认知需求,一直以来喜欢旅游,但近年来除了游玩,更喜欢研究一个地方背后的人文底蕴,越是挖掘,越深入其中,而后被其中的人文深深感染,现实的实物只是缩影,旅游便不仅仅是一次出游,而成了一种对此地的一份情怀。

书中第四章是写环境天设,人文乃成。人为了适应自然产生了不同的人文景观,如南方多水,又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,所以拱桥居多;而北方出行多以车马为主,所筑之桥多宽敞平坦。进而讲到,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,并非越优越越有益,相反,适度的恶劣反而有益于激发人类的创造性,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。譬如,江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气候适宜,物产丰富,也有产生良渚文化,约距今5000-4000年,可为什么后来中华文明的发育地不在此处,而在相对环境要差一些的黄河流域呢?因为适度恶劣的环境,比如黄河泛滥、蝗虫肆虐、部落之间为生产资料而进行的剧烈纷争,都刺激着黄河流域的人们不断的想办法应对,激发出更多新的创造,以及新的社会关系。为维护建立的社会关系而萌生出的理念、法则、甚至接纳宗教的进入等等。这确是一种新颖的理论。

此理论正好佐证了孟子所说的“生于忧患、死于安乐”。物质上的满足,往往是不思进取的开端,忧患和困境,虽短期内让人受挫,但一旦跨过去,就是另外的一番天地。它激发的不仅仅是人应对困境所产生的能力,更该看到经历困顿后人意志力的提升,所谓磨难使人成长正是此意。

人的潜能是无限的,而外界的压力恰是激发这潜能的最好的机遇,如果长期处于安逸中,就会逐渐失去对外界的应激能力,如温水煮青蛙一般,最终失去生存的能力。

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故事,为何唐僧不直接乘上悟空的筋斗云到达西天,而是要经历千辛万难才取得真经?因为不经历磨难,又怎知人间疾苦,又怎能领悟“佛”的超脱世尘的感悟呢?

现今社会,各行各业竞争激烈,内卷已是短兵相接,高压力、快节奏的生活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这样的社会环境,也许也恰如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一样,是适度恶劣,适宜人类发展的历史环境呢?

党政办 徐沁芳